news center

工业园区绿色化任重道远-伟博体育

时间:2014-12-11     来源:中国化工报
工业园区的建设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地各行业设立工业园区在降低基础设施成本、刺激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卓有成效,成为拉动区域经济的引擎,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常常伴随环境污染,由工业园区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2014年9月6日,媒体曝光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腾格里工业园企业环境污染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我国工业园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污染物处理有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通过加强工业园区绿色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值得我们深思。

    存在问题 发展阶段—— 建设简单处理设施,环境恶化增速有所下降 

    工业园区通过 “原始积累”,初步形成规模效应,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主导动力为外来资金(园区外资金)。园区外企业进驻园区的同时带来新技术、先进管理理念等,带动了园区配套产业发展,并逐步推动园区技术革新和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角色变为承担政策制定和为园区提供服务。此时政府有了一定的财政能力,逐步重视工业开发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始建设简单的污染物处理设施。例如腾格里工业园从2009年到2012年期间,建设了四个蒸发池,众多化工厂废水,通过地下管道排放到蒸发池,原化工厂向沙漠直排污水的管路基本废弃。由工业园的排污引起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状况有所缓解。

    起步阶段——未建处理设施,造成环境急剧恶化 

    工业园区起步阶段发展的主导动力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园区形成初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通过划定特定行政区域开展园区建设,负责工业园区的土地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工业园区相关政策措施,吸引企业入园投资。该阶段地方政府关注的重点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受财政能力限制,对环保设施等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在招商引资竞争激烈的条件下,为尽快完成工业园区的“原始积累”,往往引进能源资源消耗多、排污量大的重化企业,并默许企业直接排污,甚至将主要排污企业列为重点保护对象。由于该阶段侧重经济发展,对污染物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致使一些工业园区成了“污染重灾区”,污染物排放会引起的环境急剧恶化。例如,腾格里工业园从1999年的精细化工园区成立到2009年,园区没有污水处理能力,各厂的工业废水废液,连预处理都未做就直排进沙漠,使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形成规模化—— 环境监管不到位,处理设施未按要求运行 

    工业园区在快速发展阶段和创新驱动阶段,部分工业园区由污染物排放引起的环境恶化增速有所下降,但环境往往继续恶化,简单的污染物处理设施不能满足环保要求,地方政府开始建设符合要求的污染物处理设施,但由于种种原因,环保设施不能按要求运行。例如腾格里工业园区在建设四个蒸发池期间,污水厂也开始立项建设,因资金和技术影响,2013年才试运行,同时污水处理厂利用效率极低,每月接收的工业污水不足百吨,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排放。再如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工业园区内有部分企业在园区集中式废水污染治理设施未运行的情况下擅自进行生产,并采用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电镀废水。

    对策建议 转变发展理念

    严格约束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大力推进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逐步通过政策环境评价,改变现有考核方式,扭转地方gdp至上意识,真正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依法决策。树立用法律来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意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现园区经济增长模式绿色转型,推动环境管理战略转型。一方面要坚持经济和环境协调,改善环境质量、优化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环境优先、保护优先。让环境法成为治理环境的“工具和手段”的同时,进一步上升为环境治理的“价值和目的”。

    健全法律法规

    在我国工业园区绿色转型过程中,应将《环境保护法》视为根本性法律,工业经济增长模式应符合《环境保护法》要求。在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基础上,制定完善生态补偿以及加快《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等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修订,并扩大覆盖范围;提高惩戒力度,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保护绿色生产的知识产权,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同时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在领导干部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开展环境质量监督考核,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

    加强规划引导

    工业园区规划应考虑园区整体环境生态规划,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和市政功能,具备处理园区内各类污染物的能力。对入驻园区的企业、项目应进行遴选,重点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能耗、低排放、循环型项目;严格审批高耗能项目,鼓励能耗低、效益高的企业入园,同时努力和园区内的各家企业相互协调,融入园区循环链;注重项目之间的搭配和衔接,形成循环产业链,在保障效益的基础上,减少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同时注重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采取综合环保处理技术,节约成本,减少费用,实现环保治理效益最大化。

    严格环境执法

    增强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法意识,提高违法成本,倒逼工业园区绿色转型。建立综合治理机制,完善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行业主管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管体系,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执法机制,明确执法责任和程序,提高执法效率;采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环境自动或在线监测,引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提高环境监测与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提升提高环境监管技术水平;强化法律的红线意识,杜绝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加大宣传教育

    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大力普及和提升生态文明理念,让环境保护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让全社会关注生态环境、重视环境保护;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开展形式多样、不同渠道、不同层次的环境保护相关宣传,推动环境保护理念进校园、进社区、进园区、进企业,提升环境保护相关风俗、习惯、道德水平,形成与生态保护相适应的行为制约机制;通过宣讲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以及典型案例,强化环境保护法律红线意识,使公众知法、懂法并会用法维护生态环境,调动各方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共同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

    原因分析 地方政府重发展轻环境

    腾格里工业园污染事件是国家西部大开发伴随出现的典型案例。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东部沿海地区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企业纷纷西迁,此举可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但作为利益关联方的政府相关部门为取得政绩,对一些企业的排污行为视而不见,导致相关监管缺位,甚至部分地区将帮助企业“处理”污染物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地方政府官员积极推进园区经济规模做大,推动园区升级,从而带动自身职位升迁。腾格里格里斯苏木原是一个镇级行政区域,因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该镇级的园区多次升级,主要领导也由原来的乡镇级提升为“正县级”。

    企业环保意识淡薄

    高污染、高能耗的东部企业,在沿海地区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往往会利用一些欠发达地区急于招商发展经济做法,以巨大的经济效益为诱饵,转移到西部,降低处理污染物成本。比如最近几年内蒙古腾格里工业园和宁夏的中卫工业园区引入了上百家化工企业,企业将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偷偷直排进入沙漠。虽然国家对污染环境有明确的处罚规定,但企业环保意识仍淡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加之地方政府纵容,为短而快取得经济效益,在巨额利润驱动下,将环境保护法规置之脑后,通过污染环境换取利益。

    环境监管执法不到位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推进,工业园区不断扩大,污染物产生量持续增加,人民群众环境诉求不断提高,虽然政府大力提倡环境保护,专家学者、公众以及新闻媒体也在大力宣传:要在保护中发展、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但环境监管体系建设仍存在不足。地方官员主要从自己任期内怎样促进经济增长来抓工作,而很少考虑整体社会环境的投入产出问题,未长远考虑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企业发展与地方政府有着“利益关系”,比如能够给地方创造gdp,带来财政收入,从而使的一些政府官员对环境污染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