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草案中污染减排指标由原来的两个增加至四个,使原有的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更加细化。“十二五”污染减排将面临怎样的形势,又有哪些对策来解决面临的问题?记者为此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环保厅副厅长瞿丽雅。 “十二五”规划草案中污染减排指标由原来的两个增加至四个,使原有的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更加细化。“十二五”污染减排将面临怎样的形势,又有哪些对策来解决面临的问题?记者为此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环保厅副厅长瞿丽雅。
瞿丽雅认为,“十二五”污染减排的压力很大。毫无疑问,“十二五”期间,污染减排空间越来越小,只有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环境管理体系,才能破解减排“瓶颈”。
污染减排指标分配如何更加科学?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制定是否与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相关联?要用科学方法改进原有的节能减排考核办法,建立有针对性的节能减排指标考核制度。各地都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能耗基数和环境容量,通过有效的评估,搞清楚区域环境容量及环境承载力,才能够推算出需要减多少。同时,也要搞清楚区域环境指标与人体健康的关联度,这才能推算出减多少、在哪减、怎么减。
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环境容量的大小不同,“十二五”期间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实施差别化减排政策。减排任务的分解,将考虑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区别对待,同时结合各地“十一五”减排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各地的环境质量综合考虑,西部地区污染减排指标可能相对要低一些。但是,贵州省依靠能源资源消耗、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性改变。加之作为欠发达地区,“十二五”时期,将面临新一轮的振兴发展,这无疑给污染减排带来了很大压力。
在一些地方,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企业跟环保部门总是玩“猫和老鼠”的游戏,必须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程序,对违规、超标排放企业要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污染减排工作才能切实取得成效。
污染减排另一个“瓶颈”就是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必须加大科研创新力度,研发关键技术,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减排核心技术。同时加强与发达国家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生物固碳技术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关键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转让,在引入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