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中国科学经费管理改革有无稳妥、共识、可行的办法®-伟博体育

时间:2010-12-09     来源:科学网
是否需要改革,比较合适公开讨论。


  而如何改革,首先的前提是主管部门同意要积极改革;其次,不一定很适合公开讨论,因为大家意见难以一模一样。国际上,一般也是内部讨论为主。在讨论中,如果某一意见被公开,也许获得更多舆论支持,却不很公平,因为有时不能获得立即舆论支持的意见,也可能有道理。对于不公开但是有道理的其他意见来说,一种意见公开带来支持的做法可能不公平,需要特别慎重。


  本文仅讨论一个共识应该较多的改革步骤。


  对于中国科学经费管理的问题,有意见的人很多,恐怕是不争的事实。


  有些人认为体制没有问题,而问题都来源于中国科学工作者水平低、或中国文化积习难改、或社会风气。其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实践,已经证明体制可以减免文化带来的问题。


  体制可以操作,而文化和风气难有可操作的具体步骤。不以体制改革为带动,简单谈文化,如望梅止渴,或流于清谈。


  可以考虑的改革不只一个方面,有较多值得探讨的方式。


  不过,也许较容易办法是:对于科学经费的管理,加强基金委的模式。


  这个办法,并非新鲜,也正因为如此,会有较大共识。


  加强有两种方式:一是中国其他部门(包括科技部、农业部、卫生部)对科学经费的管理,可以学习和借鉴基金委模式的实质;二是国家继续大力加强支持基金委。


  我们在此不谈技术和应用的经费,只谈自然科学的经费。


  目前,毫无疑问:基金委的经费管理,在全国科学工作者中认可度最大。


  不是说基金委的评审没有问题,而是说,就实际效果来说,基金委的机制设计尽量避免了体制性问题。在基金委体制下还出现的问题,可能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文化和科学工作者的社会习俗。但是,基金委在体制上、在机制上,在规章制度和办事过程中,都相当程度减少了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其他部委管理的科学经费上,不断出现,导致很多抱怨、并减低国家经费使用效率。


  基金委的成功,为我国科学经费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渐进改革的样板。拒绝接受基金委的成功经验,不能用中国国情和文化、中国科学工作者水平等其他原因来解释,也不能以改革危险性太大解释:因为都是在中国目前社会和国情,同一科学群体,为什么基金委可以做得比较好,其他部委做得不如?不能用“不能够”来做借口,而恐怕解释只有一个:不愿意。


  是否基金委项目经费比较少,所以好管?首先,基金委经费不断增加,现在也比10年前多很多。其次,其他部委科学经费部分,即使所谓大项目,是否也应该向基金委靠拢?真有国家需求的可以国家提出,多数大项目其实不是国家需求、或者并不清楚什么是国家需求。其三,基金委和其他部委有多个差别,其中一个重要差别是,事先限定对象(课题和可能团队)比较少,而竞争比较多,这样才好比较公平地选择,而不是暗箱/灰箱操作。 只要真心愿意学习,其他部委不难从中得到可行的办法。


  加强基金委模式,也可以由国家增加强投入基金委的渠道,因为这是目前大家公认的最佳途径。基金委获得支持后,继续好的传统,也注意改革积累的问题。应该增加对于每项研究的支持,特别是给年轻人的支持。使很多人,特别是开始独立研究不久的人,养成好的习惯,专心科学研究,不用进入拉关系的循环。目前基金委单项经费偏少,不足以支持实验科学的课题组,年轻人被迫需要参加其他部门的大项目,有时无论大项目是否在科学和合作上适合于他们。国家投入其他部委的大项目科学经费,如果没有真正的国家需求,实质上和基金委的性质一样,就不用增加投入,而同样的经费增加到基金委。具体基金委需要多少经费合适。如果要估计,从目前国内研究人员的数目看来,如果基金委的经费是明年预计额度的两倍,而评审方法不用改变,好像可以基本解决大部分问题,绝大多数年轻人,可以通过做好科学获得基金委的支持而安心科学。这个数字不一定准确,需要有关部门仔细研究。


  自然还有其他重要的改革,需要探讨,不是一篇文章可以简单做结论。但是,加强基金委模式,虽然比较简单,但走这一步,容易有大家的共识,以后其他改革可以有耐心逐渐稳步开展。走了这一步,不仅较好使用了国家经费,而且可以增强积极参与渐进改革的热情和力量,可以让较多的人看到国家在科学政策方面改革的决心、让科学工作者看到风气改变的希望、给不改革的人以压力、给抱怨中国的人少了借口,将鼓舞中国科学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