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笔者在赣县白鹭乡走访时发现一件趣事:在一大片鱼塘区,养鱼者在每块鱼塘中间设立一盏诱虫灯,每晚开灯诱集飞虫落到水面,为鱼提供极好的饲料。此举不仅鱼长得快,还使周边水稻、果蔬的虫害明显减少。
这让笔者联想到,在上世纪70年代农村化学农药缺乏时,为了防治农作物虫害,农业部门就指导农民采用灯光诱杀害虫,保护农作物。现在,农作物一旦发生虫害,农民却习惯采用单一的喷施化学农药加以防治。为何灯光诱杀这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却没人用了呢?笔者在与多个乡镇的农民交谈中得知:其实,大多数农民也愿意采用灯光诱杀害虫,但这必须有政府农业部门的统一指导,做到大面积连片使用,如果仅仅是一户两户采用或在某一个村采用,晚上灯光一亮,其他地方的害虫就都诱集到一片田块中来了,肯定不行。但现在农业部门不提“灯光诱杀害虫”之事,乡镇农技站也只是出售农药,似乎根本不管灯光诱杀害虫之事,农民也就只好采用化学农药了。
众所周知,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不仅加大了农业成本,还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并造成环境污染,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鉴于此,各地农业行政部门应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指导农民改单一的化学农药防治为灯光诱杀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相关部门也应结合农业生产需要研制生产廉价高效的诱杀灯具投放农村市场,从而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水平,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