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十二五”:石化关键五年-伟博体育

时间:2010-06-08     来源:中国化工信息网
“十二五”期间,我国石化业将进入转型关键时期,需要克服行业竞争力参差不齐、产品结构性短缺、资源环境等瓶颈问题,抓住时机进行结构调整,引进更多资源,进一步提高炼油产业集约化程度,争取乙烯方面再建千万吨产能。


  “十二五”发展形势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国石化业将进入转型期,需要克服行业竞争力参差不齐、产品结构性短缺、资源环境等瓶颈问题,抓住时机进行结构调整,获得新技术,引进更多资源。


  “十二五”能源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司长周喜安日前表示,能源“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草稿已经完成,4月份修改形成了讨论稿。对国家“十二五”能源规划作一番前瞻性思考,对于科学制定“十二五”能源规划、保证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产品结构性短缺


  “十二五”是我国经济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过渡时期,原材料工业的内部结构特征也将相应发生变化——传统产业比重下降,高端和新型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迅速发展,产品供应已由“整体数量短缺”转变为“结构性短缺”。


  在传统大宗石化产品领域,产品总产能已超过国内市场需求量,与此同时装置开工负荷较低,仍有大量产品进口。在下游新型化工材料和精细化学品领域,高端品种短缺,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进口依赖程度高,部分科技含量高的产品目前尚处于空白。


  总的来看,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产品结构仍以中低端产品和通用产品为主,高档、专用产品比例较低。石化产品结构性短缺是行业内部结构性矛盾的具体体现,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四点:原料供应受到多重限制,行业集中度偏低,落后产能占较大比重,产业竞争力不强;部分行业缺乏有力的监督和引导,产业盲目发展,产能过剩严重;产业布局由于历史原因,仍存在原料与生产分割、产品与市场分割等不合理之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很多科研成果难以生产应用,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尚未建立。


  产业布局不合理


  整体而言,石油石化企业仍过多过散,带来布局分散,市场掌控力不强,秩序混乱,管理难度加大。


  在产业布局方面,由于历史及区域经济发展等原因,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东北、西北地区原油加工能力超过市场需求,成品油需要大量外运;而西南地区原油加工能力严重不足,成品油依靠长距离调入。


  此外,相当一部分老企业随着城市的发展已处于居住区包围之中,存在较大的环境风险,需要进行搬迁改造。


  资源短缺制约发展


  我国原油短缺矛盾将长期存在,炼油装置能力增长难以满足国内乙烯工业对石脑油的需求,石化行业的资源性原料短缺矛盾日趋严重。


  在乙烯方面,国内乙烯裂解原料以石脑油为主,与中东以乙烷为主的原料路线相比竞争力较弱。我国原油重质化趋势明显,化工轻油收率有限,还要考虑油品、乙烯与芳烃之间的平衡,从而直接影响到我国乙烯工业以及下游产业的总体竞争力和发展规模。


  最近几年出现的“气荒”说明天然气资源供需矛盾也已十分突出。根据《天然气利用政策》,天然气主要用于城市燃气、工业燃料,在有余量的气源地可用于氮肥生产。我国天然气主要在中西部地区,远离化肥消费市场;东部地区天然气供应紧张,价格偏高,生产化肥经济性较差。


  环境压力不断增大


  重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环境形势日趋严峻,很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此外还面临着co2等温室气体减排的巨大压力,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急需转变。


  石油和化学工业排放的污染物中,废水、废气、废固分别居全国工业行业第1位、第4位和第5位,cod、氨氮化合物、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也均位于工业部门前列。要做到增产不增污,保持行业的继续稳定发展,仍面临较大的困难。


  国家从政策、法律制定等方面加紧了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监管与治理。公众对环保的关注度日益上升,给我国石化业发展带来了很大压力。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进一步使行业环保压力不断加大。


  创新能力仍然不足


  我国科技创新不断取得进展,但仍然存在整体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科技投入少的问题。石油和化学工业的科技创新具有系统复杂、资金投入大、周期长等特点,因此,目前大多数仍处于追随和仿制阶段。许多先进技术仍需要系统地进行集成和优化,国产大型设备在质量和运行稳定性上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新技术和新产品产业化推进速度较慢,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还需加大推广力度,先进的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还处于试点和局部推广应用阶段——这些都是限制石化行业整体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创新能力不强。高端产品生产技术和大型成套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在某些产品的应用研究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二是对新技术和新产品应用开发重视不够。相当一部分新技术和新产品仅停留在小试或中试的水平上,产业化进程较慢。尽管某些基础产品的产能产量处于世界前列,但由于缺乏世界级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控制能力,缺乏竞争力,大而不强。


  三是与欧美日相比,我国石化行业发明专利太少,且知识产权保护欠缺,企业远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支撑体系还不够完善。


  国际竞争严峻


  我国石化市场已经逐步融入到世界整体市场中,受全球石化产品市场影响明显。


  中东乙烯工业将成为我国石化行业最大的竞争对手。2009、2010年是中东地区乙烯及其下游产能集中释放的2年,预计2009年中东地区乙烯产能达到2670万吨/年,与2007年相比产能近乎增长一倍,而其下游的聚乙烯及乙二醇产能将翻番达到1460万吨/年和910万吨/年,pp产能将达到680万吨/年。


  占据我国化工产品进口市场40%以上份额的日本、韩国石化产业,在本国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也会加速向我国转移。


  与此同时,我国面临着国际贸易的多重考验。自由贸易区谈判会进一步降低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使我国国内产品全线降价,石化企业利润大幅减少。出口方面,则要面对许多技术和贸易壁垒。一些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维持就业,采取了新的贸易保护措施,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有进一步抬头的趋势。


  面临的机遇


  随着全球石化行业进入成熟期,石化行业景气周期将延长并趋向平缓,高峰和谷底的落差将缩小,行业营利水平将趋向收敛。作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周期性波动中仍蕴含着长期的增长机会,尤其是我国。首先,部分产品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交通、住房等领域存在巨大的空间,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产品更新换代等需要大量投入,有较大增长空间的产品包括:刚性需求较大的行业;目前仍有一定缺口、进口量较大的产品;低碳原料与产品;高性能材料产品。


  其次,进行结构调整的时机更加有利。目前,经济危机的影响使我国不少石油和化工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境,我国石化工业也进入周期性下行阶段,这正是市场重新内部优化组合的好时机。同时,节能减排、低碳经济、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等产业政策的实施,既是对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巨大压力,也是推动行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动力,推动行业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


  再次,新技术获得渠道有望得到拓宽。近些年来,部分大型跨国石化公司在发展战略上进行了调整,准备放弃非核心业务,逐步通过重组、并购等手段,突出自己的核心业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他们放宽了对外技术转让的限制程度。此时,正是开展国际技术合作、购买先进技术的大好时机。利用收购、技术引进等多种渠道获得一些核心技术,可以加快提升我国石化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再次,“走出去”“引进资源”的时机将更加成熟。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一批资产质量较好的企业遇到了经营困难,希望外资注入;部分大型石油和化学公司实施专业化战略,放弃部分与其核心业务不相干的行业;部分发展中国家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开发本国的优势资源。这些都为我国有实力的企业提供了走出去的难得机遇。


  产业调整目标


  “十二五”是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实现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面对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行业周期性回落等不利因素,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核心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合理安排产能建设,保持产业稳定增长;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改造;加强技术创新进步,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切实发展循环经济,落实节能减排目标;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加快国际化进程。


  “十二五”期间,石化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建议如下:


  企业组织结构逐步优化。到2015年,形成若干个2000万吨级的炼油基地,全国炼厂平均规模超过600万吨/年,乙烯装置平均规模达到60万吨/年以上。氮肥、农药、氯碱、纯碱、电石等传统行业,通过淘汰落后、兼并重组减少企业数量,提高产业集中度;全国石油和化工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占行业的比重提高到1/3,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企业达到10个以上。


  产品结构更加合理。进一步提高油品环保质量,柴油、汽油比例趋于合理,可基本满足国内油品需求;乙烯下游产品专用料比例上升,品种进一步丰富;高浓度化肥比重提高到85%、缓控释肥推广规模扩大;子午线轮胎、离子膜烧碱、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环境友好型涂料和染料等先进产品的比重明显提升;工程塑料、氟硅材料、聚氨酯等高端石化产品自给率进一步提高。


  原料结构更加优化。乙烯原料多元化,煤、重油制烯烃的比重有一定提高,达到20%以上;天然气头氮肥的比重进一步下降; pvc中乙烯原料法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产业布局更趋合理。成品油“北油南运”的状况得到改善。煤化工产业向原料产地集中,煤化工“全面开花”的势头得到遏制;原料产地化肥比重提高到60%;专用化肥等深加工产品和精细化学品向消费地集中;石化园区和石化产业集群的建设更为完善。


  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到2015年,石油和化学工业顺利完成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