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国粮食已连续六年增产,目前国家粮食库存也比较充裕,为什么还要提出“千方百计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的目标?
答: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粮食生产始终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夺取了连续六年增产、总产连续三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的好成绩,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但应看到,尽管实现了连续六年增产,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农业气象灾害和农作物病虫害多发频发重发的状况不会改变,农业防灾减灾的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连续六年增产后,一些地方容易出现放松粮食生产的倾向,一些部门对粮食生产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对此,必须有十分清醒的认识,不得有丝毫松懈麻痹思想。
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谋划“十二五”发展的关键一年,是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的关键一年。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胜利,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首先要把农业稳住,关键是确保粮食不出问题。去年全球谷物减产,尤其是稻谷五年来首次减产,国际米价出现阶段性大幅度上涨。近一段时间以来,受气候、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小麦、玉米,尤其是粳稻价格普遍上涨,引起社会各界和广大消费者的关注。这些情况再次提醒我们,粮食关系国计民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事关全局,意义重大。
中央领导反复强调,要倍加珍惜农业发展来之不易的好局面,绝不能因为连年丰收而放松农业生产,导致粮食生产出现滑坡现象。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正确把握粮食生产形势,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努力做到目标不动摇、力度不减弱、工作不放松,千方百计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巩固和发展粮食生产来之不易的好形势。
问:当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还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
答:近几年,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粮食供求关系得到改善,实现了产需基本平衡。但应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正面临一些新的趋势性变化。一是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几率增加,去年就发生了两场特大旱灾;病虫发生规律出现新变化,小麦条锈病越夏区的海拔升高,发生流行时间提早,水稻“两迁”害虫和飞蝗发生区域扩展,一些次要病虫害开始上升为主要病虫害;气候变暖还将使土壤肥力下降,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加。二是经济贸易全球化对农业和粮食发展的冲击越来越大。我国耕地、淡水资源紧缺,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资源秉赋差,国际竞争力弱。目前,除稻谷外,国际粮棉油产品价格均低于国内,竞争优势明显。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70%,油菜籽和食用植物油进口量持续增加。三是影响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外部因素越来越多。工业污染对产地环境的威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农业资源包括劳动力外流的加剧,食品安全标准的提高,农民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的提高,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度增加等等,都使得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四是统筹粮食和其他作物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8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装备落后。在现有生产条件下,既要发展粮食生产,解决13亿人口吃饭问题;又要发展棉花、油料、果蔬、花卉等经济作物,保证工业原材料供应,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统筹发展的难度很大。特别是粮食连续六年增产后,在面积扩大空间有限、短期内没有重大突破性品种和技术的情况下,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异常艰巨。
农业和粮食发展面临的新情况与原有矛盾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强化,增加了稳定发展的难度。必须把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把措施准备得扎实一些,振奋精神,坚定信念,努力保持农业和粮食发展的好势头。
问:今年中央出台了哪些政策措施支持粮食生产发展?
答: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粮食连续六年增产的形势下,早在去年10月上旬,国务院就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秋冬种工作,出台了7个方面15项政策措施,支持秋冬种生产。重视程度之高,支持力度之大,历史少有。
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央连续第七年发出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强农惠农力度进一步加大,政策信号十分强烈,导向非常明确。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增加良种补贴,扩大马铃薯补贴范围,启动青稞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
2月8日,中央财政已预拨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867亿元,其中粮食直补资金151亿元,农资综合补贴资金716亿元。目前,农业部正会同财政部做好良种补贴的预拨工作,预计今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良种补贴预拨资金将超过180亿元。在重点粮食品种收购上,已明确今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每斤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均比去年提高0.03元;每斤早籼稻提高0.03元,中晚籼稻提高0.05元,粳稻提高0.1元。
落实好以上政策,是各级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要细化实化各项补贴实施方案,逐项分解落实。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使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补贴资金尽早足额落实到位、兑现到户,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的激励效应。
问:今年农业部在推进粮食生产发展方面将有何举措和工作安排?
答:今年农业部将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继续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重中之重,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结构、增加效益、提升能力”的思路,抓好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千方百计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抓好重点区域和主产省份。在继续抓好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主产区的同时,东北四省区重点加强科学防灾减灾,力争去年减产今年恢复;抓好西北地区种植结构调整,通过压夏扩秋,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发展西南地区间套复种和再生稻,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对粮食产量超100亿斤的19个地市、超20亿斤的50个大县,在项目安排上给予倾斜和支持。二是突出重大作物和关键技术。适应市场需求和调整库存品种结构的要求,积极引导各地扩大玉米等高产作物种植,大力发展市场紧缺的优质粳稻,尤其是发展东北优质粳稻。结合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科技入户工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等,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东北地区大力推广土壤深松、大棚育秧技术,黄淮海地区继续推广玉米适期收获、小麦适期播种技术,长江流域推广水稻集中育秧、机插秧技术,西北地区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技术。三是狠抓重要农时指导和灾害防范。在春耕、“三夏”、“三秋”等重大农时季节,及时派出工作组和专家组,分赴各地开展工作督导和技术指导,帮助地方抓好面积落实、田间管理、机收机播等工作。同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监测预报,制定防灾减灾预案,适时启动应急响应,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在自然灾害方面,重点防范大范围的干旱、洪涝和突发性的风雹、低温冻害、高温热害等,特别是做好防特大旱灾的物资和技术准备。在病虫害方面,结合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县创建活动,在水稻、小麦、玉米主产区共建立100个示范县,辐射带动各地扶持一批专业化服务组织,培育一批专业技术队伍,推广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努力提升病虫防治效果和水平。
问:近两年,农业部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成效显著,深受基层干部和群众欢迎。今年将如何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答:高产创建实施两年来,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效果显著提高,成为农业部门推进粮棉油糖生产稳定发展的重大举措。在总结以往实施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将继续扩大创建规模,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监督管理,推进高产创建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一是扩大创建规模和示范效应。初步考虑,今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粮棉油糖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5000个,力争达到7500个,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农业县(场)。农业部将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进一步完善高产创建技术模式,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在关键农时季节,选择重点作物、重点区域开展现场观摩,推广典型,推动工作,辐射带动更大面积平衡增产。二是强化机制创新。在重点抓好农业部高产创建示范片的基础上,鼓励省市县各级因地制宜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加强资金支持,整合项目资源,集中向万亩示范片倾斜,做到层层抓高产创建、主要作物都有示范片。鼓励高产创建与培育种粮大户、专业化服务、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探索农业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新途径。三是强化考核管理。今年,农财两部将联合制定粮棉油糖高产创建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切实加强项目监管和资金管理,确保示范片落到实处,确保项目资金安全使用。同时,加强高产创建成效的考核评估,完善测产验收办法和绩效考核办法,将政策措施、资金投入、组织管理、科技推广、产量效益等各项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对各地高产创建实施情况和成效进行量化考核,作为万亩示范片安排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地方抓好高产创建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