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动力与困难在哪里?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有哪些经验、教训?今后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将有哪些政策支持与环境保障?8月5日,来自科技部的领导、两院院士与十几位国内it领域的企业领军人物在科技日报社汇聚一堂。与会来宾畅所欲言,纷纷就企业如何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献计献策,发表真知灼见和独到见解。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马颂德在会上着重强调,企业要成为创新的主体就必须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新体系。经过两年的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战略研究已经基本上制定完成。该规划体现了两个思想,一是加强自主创新,二是要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张景安主持会议。
马颂德指出,增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际上就是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附加值。目前,中国已经生产了全世界70%的鞋子,而pc、主机板、复印机、微波炉的产量也都超过了一半。如何提高产品附加值,如何实现产值翻一番的目标。只有加强产品的技术含量,才能实现我们进一步的战略目标,在这件事上没有别的选择。
他同时指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不仅要有技术创新,还要有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等。企业要成为创新的主体,就要求科研院所、大学等机构都要参加进来,使得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融为一体,协调发展。这也是中长期规划表现出来的要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
对于众多企业老总们所关心的“创新需要国家的支持,希望政府采购能够倾斜,希望企业参与到科研项目当中去”等愿望,马颂德表示支持。但同时他希望在以企业为主体创新体系的形成当中,企业家应该想想应承担何种责任,应如何去做。
马颂德指出,国外大公司的研究开发投入都是几十亿美元的水平,即使这样巨额的投入,企业之间还建立了战略联盟,实现资源互享,提高企业竞争力。但是反观我们的企业,只有几十万人民币或者上百万人民币的研究投入,企业之间却还不能互联互通。
他强调,如果我们的企业互相之间不联合不合作,企业永远不可能成为创新的主体。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形成,需要企业家进入到更高的层次。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芙清指出,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关键在于创新,而“政产学研用结合”是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条件和动力。她认为,创新要从理念、技术、管理、机制等方面全方位开展,要通过“实精深透”来提高创新的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企业不能完全以r&d投入的绝对数量来衡量创新能力,只要指导思想对头,即使投入相对较小,仍有可能在提高创新能力方面取得很大成效。同时他指出,为了支持软件业的自主创新,当前最重要的是在正版软件采购中,采用国产软件和服务。
方正集团总裁魏新结合方正激光照排技术的成功,认为我国应建立支持企业重大技术创新的机制,应在产业链的组织和完善、资金支持、应用推广和税收、信贷等方面提供支持。
联想集团首席科学家祝明发博士指出,国家科技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要有企业科技专家参与,国家项目审批经费分配应与学校科研单位一视同仁,国家计划中应安排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项目,同时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必要的市场环境。
京东方总裁梁新清表示,为减少高新技术创新的风险,缩短技术的“学习曲线”和产品的研发周期,企业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善用全球资源,在高起点上引进、消化、吸收。
出席会议的曙光、大唐、中科红旗、用友、武汉华工达梦等国内it界著名企业的老总,也纷纷就此话题展开热烈讨论。